当前位置: 澳门威尼斯人官网,澳门威尼斯赌场>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大民生信息>医疗>实施情况

下转患者数量达上转的13倍 重庆这样探路医联体改革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11-12 16:50
发布时间:2025-11-12 16:5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今年9月,57岁的老李在重医附一院确诊肺部恶性肿瘤,由于肿瘤较大,手术风险高,在医生的建议下,老李转到了重庆建设医院进行调整,待身体符合手术条件后再转回重医附一院进行手术。“转到重庆建设医院后,也是重医附一院的专家来给我看病,而且离家更近更方便了。”

为啥在重庆建设医院也能享受到重医附一院同质的规范化疗服务?这得益于2024年10月,重庆公立二甲医院重庆建设医院和三甲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的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合作一年以来,重医附一院与重庆建设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已成为全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样本”。

11月11日,重医附一院与重庆建设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共建一周年工作总结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一年来,重医附一院下转到重庆建设医院的患者达2227人,下转人数约为上转的13倍。

重医附一院与重庆建设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共建一周年工作总结会现场。 重医附一院供图

合作一年 率先推出4个“首创”

“一年来,我们围绕‘优质资源沉下去、基层能力提上来、群众获得感强起来’的核心目标,不断增强重庆建设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围绕‘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建设理念,不断深化合作内容,逐步破解超大城市医疗均衡难题,打造一公里内的‘幸福圈、健康圈’。”重医附一院党委书记吴昊介绍,合作一年来,重医附一院与重庆建设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在重庆率先推出4个“首创”。

首创医联体化疗病房。让肿瘤患者在建设医院就能享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质的规范化疗服务;

首创医联体内双向转诊信息系统。打破跨院数据壁垒,实现病历、检验检查结果自动同步,解决“患者跑断腿、资料反复交”的难题;

首创“全托管”新科室。康复医学科筹备工作从科室规划、人员培训到流程搭建全流程介入;

首创互联号源池。两家医院共享重医附一院专家号源,让“病人跟着专家走”,切实打通“专家一号难求”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该医联体还以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与CMI(病例组合指数)为数据支撑,建立病种精准调控机制,明确上下转诊病种,引导建设医院聚焦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提升,推动重医附一院集中资源攻克疑难重症,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格局,让分级诊疗从政策要求切实转化为高效运转的医疗实践。

吴昊介绍,目前,重医附一院与重庆建设医院正在加速推进重庆建设医院胸痛中心“基层板”,进一步筑牢周边区域急诊急救防线。

下转患者2227人 达上转患者人数13倍

前段时间,黄先生因被查出患有甲状腺旁腺瘤,住进了重医附一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并顺利进行了手术治疗。由于后续还要进行大量静脉补钙和观察血钙等指标情况,因此需要再住院一段时间。这时,黄先生的主治医生孔令泉建议他转到重庆建设医院进行治疗。

“听到转到重庆建设医院,一开始还有点顾虑,后来听了孔医生的介绍,马上就放心了。”黄先生的妻子刘女士介绍,黄先生转诊到重庆建设医院后,相关医疗数据会同步给孔医生做观察,孔医生也会给出后续输钙剂量的调整,同时,费用也会更加优惠。

一年来,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合作,重庆建设医院上转到重医附一院的患者有171人,重医附一院下转到重庆建设医院的患者达2227人,下转人数约为上转的13倍。据医生介绍,病人愿意下转,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信赖的专家能够通过两院的紧密协作机制,随时关注到病人病情,保证治疗效果。

据悉,为了让患者能够更加便捷的转诊,重医附一院牵头建立了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减少转诊手续,实现患者信息的便捷共享。目前,该系统现已实现住院、门诊、急诊三大场景全覆盖,并特别增设化疗患者转诊补录功能,构建起全流程、闭环式的转诊服务体系。

“病人只需要盖一个转院证明的章,就可以直接到建设医院入院。而在病人收拾随身物品时,他的电子病历已经通过转诊系统早早通知到了建设医院的接收室。”重医附一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两所医院实现了号源池互联,患者可通过重医附一院挂号平台,预约附一院专家在建设医院坐诊的号源,将部分患者引流到建设医院。

如今,通过“一键转诊”系统自动提取患者病历信息、检验检查结果等核心医疗数据,既为转诊医生节约了时间,又为接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更保障了患者的治疗连续性与安全性。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医体验,真正实现了跨院诊疗的“无缝衔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